课程建设主题年“学院在行动”19 四方联手八箭齐发 聚力提升教学质量—机电工程学院在行动
- 发布日期:2021-01-19
- 浏览次数:791
2020年初,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公布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46号)。我院机械工程专业首批入选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这是我院全体教职工团结一心、努力奋斗的结果,也是长期重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结果。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后,学院多次组织专业建设点的研讨工作,确定了重点工作目标:大力推进围绕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一流课程建设、“专创融合+校企联合”为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机械工程专业认证人才培养理念改革。另外,按照学校的推荐和部署,完成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省级一流专业的申报工作。
2020年10月26-28日,以桂林航空工业学院李智教授为组长的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组一行4人,对我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进行了线上考察及反馈。专家组介绍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的和要求以及考查工作的重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负责人张凤生就专业自评报告中未充分说明的内容,分别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等方面做了进一步补充介绍。专家组就学生转专业、学业预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评价等问题进行现场提问,张凤生教授做了解答和说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认证考查期间,专家组线上考查了电工电子、应用物理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实习实训基地和8个专业实验室;深度访谈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学院管理人员及教师27人;访谈学生21人、校友9人、用人单位负责人9人;调阅教学大纲、试卷、实验报告、实习报告、毕业论文及设计等相关教学资料和管理制度文件700余份。经过三天考察,在28日上午召开反馈会,专家组反馈依据《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和《仪器类专业补充标准》,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进行了全面考查。专家组充分肯定了专业的培养质量,同时围绕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了持续改进意见和建议。
机电工程学院一直将推进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质量作为学院的核心工作。2020年春季学期由于疫情所有课程转为线上授课,开课前学院组织各专业优秀教师分批举办线上教学观摩课,观摩后以互动答疑的形式一起探讨线上平台的使用、网络资源的共享和课程安排及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我院教师通过雨课堂、智慧树、超星泛雅等平台开展了130门课程的在线教学活动,全院所有课程完成了在线资源建设。
机电工程学院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取措施鼓励学院优秀教师积极打造金课,通过日常的积累与教学手段的革新针对各自课程进行改革。学院多次邀请已获批一流课程的相关专家来学院指导交流,组织教师参加多批次的线上专家指导。立项培育在线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和虚拟仿真一流课程14门,其中5门课程基本达到一流课程的申报条件,推荐为学校一流课程培育项目。全面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课程建设,申报校级课程思政课程4门,其中1门获得立项,1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获得立项,另外,申报学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10个。积极完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重点建设校级通识教育公开课程1门。累计建成在线公开课程4门,在建1门。
学院为增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能力、促进学院良好本科人才培养氛围的形成,在2020年四月举办了机电工程学院青年教师线上教学大奖赛,各参赛教师精心准备课件,内容全面多样,充分展示了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良好的授课技巧,彰显了青年教师的教学风采,起到了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学习的目的。
2020年,创新(学科竞赛)工作尽管受到了疫情的影响,我院创新(竞赛)成绩还是持续向好,A类省级学科竞赛共50项获奖,参与学生214人次;A类国家级学科竞赛共36项获奖,参与学生106人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10项,58人,省级7项,37人;总计参与学生415人次,占比:21.4%。 在“赛迪环保杯”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一、二等奖各1项,实现了一等奖的突破。
发掘我院优势特色课程,举办《现代设计及应用软件》课程改革研讨会,通过经验分享和研讨,对优势特色课程的建设有力共识:课堂应与时俱进,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致力打造金课,同时应注重课程导入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问题的设计。鉴于该门课程相关教材的编写具有良好的基础,学院将大力支持本课程高水平教材的编写工作,为十四五规划教材的建设做好规划,打好基础;同时,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学院会推进该门课程教研室的建设,并促进其他重点核心课程教研室的建设,形成定期进行教学交流分享的机制,激励各位教师积极投入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切实提高我院课堂教学质量。
2020年,为加强学院学生实习实践能力,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学院与海信集团和青特集团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分别开设了“海信班” 和“青特班”、,经过多次沟通协调,联合制定了培养方案,今后双方将积极推动教师与企业专家双向互聘,形成高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环节的“双师模式”,发挥企业高层次人才丰富的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经验的优势,探索教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新方案,优化重构教学内容,为新一代智能制造业人才培养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双方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惠、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优势互补的双方共建,为实现新时代背景下的产教融合、新工科建设,打造校企合作新模式。